管理文件
开元(中国)-开元(中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时间: 2022-09-20 10:35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依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黑教发〔2020〕84号),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开元(中国)-开元(中国)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工作原则

(一)遵循课程建设规律

强化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中的基础性地位,根据通识类和专业类课程的特点,找准各门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突显课程“育德”功能。

(二)遵循思政工作规律

实施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机械的在每节课都进行课程思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不能照搬思政课的概念或代替思政课,而是要结合课程性质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

(三)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教学规范相统一,自觉当好青年大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塑造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其成长过程的阶段性、时代性、个性化和矛盾性发展规律。要突出问题导向,切实加强学生知识体系搭建、价值观塑造和情感心理的培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在潜移默化中把课程思政的“育德”功能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三、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建立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实施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来重要的会议精神、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主题,对全校所有教师开展培训工作。要从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等不同维度制定培训内容,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思政教研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实施课程思政专项建设计划。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金课、教研项目建设。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带动全员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实施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与持续改进计划,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务处)

——强化党组织党建育人的主体责任意识。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融入学校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把落实立德树人纳入日常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发挥好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中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四、工作任务

(一)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

课程思政建设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抗击新冠疫情典型事迹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黑龙江“四大精神”和“五色”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二)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已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各教学单位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要加入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通识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1.通识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为目标,授课中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打造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2.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3.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融入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

(三)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每位教师都要深入研究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色,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多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我省在“一带一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新区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学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学生主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训

积极参与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组织的培训活动,依托学校思政教研部和教师发展中心,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

(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

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伴同行、合作教研”,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

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习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

(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和金课培育计划。面向通识课、专业课、素质拓展等课程,打造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金课”。

(七)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

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重要内容。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制度。在教学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八)推进“双团队”建设

推进“双团队”建设,以教师党支部“先锋团队”建设引领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党支部党员教师利用组织生活时间,带头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集体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带动教研室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科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党员教师带头练好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和各教学单位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全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决策并对不同级别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院系党政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要积极扛起“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组织推动作用。

(二)加强制度保障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师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通过制度建设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三)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课程思政建设经费,支持各教学单位和有关部门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活动组织。

(四)加强示范引领

各教学单位要注重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要加强调研,要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将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密切关注和支持党支部书记和一线教师在深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中的生动实践;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